我国建立实施机器人检测认证制度

作者:宇冠检测 发布时间:2016-11-08 阅读: 来源: 第三方检测
在11月2日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16“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发布了“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同时颁发首批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实施机器人检测认证制度,“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将成为机器人产品的质量标志,助力我国机器人质量控制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助推机器人产业进步升级,同时增强我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引导手段,产业综合竞争力偏低,整体质量水平亟待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说,发改委着力推进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质量为本、开放合作的原则,会同有关各方共同推动建立了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体系, 先后建立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和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为发挥好“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的作用,推动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标准支撑、认证引导、社会共治、制度建设和国际合作,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广泛借鉴国际同仁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强化制度供给、做好协调服务,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张沁荣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将联合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共同推动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标准检测认证在机器人产业的质量技术基础作用,提升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今年1-9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量达到5.09万台,同比增长30.8%,比去年全年增长率高出约9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将远高于全国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

    高速发展的同时,诸多新问题、新动向值得关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有所突破,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部分自主品牌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低水平重复建设隐忧显现;本土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小、散、弱”问题仍未根本改变;第三方检测机构已建立,但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仍待健全。

    工信部党组成员金书波提出六大措施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科学、健康、持续地发展,发布《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地方政府理性发展机器人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组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建立完善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研究制定《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搭建各部门精准施策平台。同时机器人行业急需标准的规范、检测手段的支撑以及认证方式的引导。

TAG:机器人,制度,检测认证,
认证服务文章由UONE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