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泛黄性能检验检测
白色一直是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白纺织品一直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但在一个白色的纺织品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弱点:容易变黄。近年来,由于所造成的修正点的白色纺织品泛黄,越来越多的索赔,带来了大量的浪费和人力损失,物力和财力资源,制造商,分销商。因此制造商,分销商和检测机构都非常重视美白纺织品检测和变黄的原因分析。要找出泛黄的白色纺织品真正的原因,这项工作十分复杂。潜在的复杂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全国纺织行业的检测没有特别的方法,一些研究文章变黄大多分析阳光,氙弧引起的泛黄。
一般来说,纺织品中常见的黄变主要有光黄变和酚黄变两种。前者是指由太阳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纺织品表面颜色泛黄;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类化合物所引起的纺织品表面泛黄。
纺织品的酚黄变现象主要是由于纺织品在包装、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包装材料中含有酚类抗氧化剂(BHF)与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NOX)反应而导致纺织品发生黄变或者色变。
纺织品泛黄原因:
锦纶(聚酰胺纤维)(属名:尼龙)、氨纶及文胸罩杯用的海绵都由含有同一种材料(甲苯二异氰酸),这种材料中通常加入价格相对便宜的BHT来防止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光老化。纺织品的包装材料大多数由聚乙烯制成,聚乙烯中加入BHT来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使用周期,而BHT在聚乙烯中的溶解度很少小,而且容易挥发。在运输或储存期间,一些漂白纺织品本身所含的BHT或者从包装材料中转移到纺织品上的BHT,与空气及包装材料中吸收或储存的NO2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黄色的物质。例如2,6-双叔丁基-1,4-醌甲基化合物,在织物表面上有显现为斑点般的泛黄。
检测标准
·ISO 105 X18-2007《纺织材料 色牢度试验 第X18部分:材料苯酚发黄可能性评估》
本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和评价纺织品的酚黄变性能,解析了该标准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在使用相同标物的前提下,该标准方法试验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度、保温时间和密封性。
·GB/T 29778-20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潜在酚黄变的评估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105-X18:200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第X18部分:潜在酚黄变的评估》(英文版)。
本标准与ISO 105-X18:2007的主要差异:将国际标准替换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删除了尺寸允差;将控制试样“未出现发黄现象”改为“黄变级别数大于3级”。
本标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
检测周期
3-7个工作日
加急1.5-2个工作日(不含寄样时间)
检测费用
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检测步骤
1、将六张泛黄测试纸分别沿经向折叠,分别将实验材料中的各增白纺织品和聚酰胺白色标准布六种材料平整夹入折叠后的测试纸中
2、将每个装有实验材料的折叠后的测试纸夹入两片玻璃片中,使每个装有实验材料的测试纸与其它的独立开来
3、将七块玻璃片(夹有测试样、标准控制布的测试纸)卷入三层测试聚乙烯薄膜中并用透明胶带包住使其形成一个密闭的包裹
4、将包裹放入汗渍色牢度仪中,增加一个重锤,使其产生一个总重量为5±0.1kg的重量,给予一定的压强
5、将整个耐汗渍色牢度仪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试验条件:温度50±2℃,时间16h±15min
6、试验结束后,将测试组合打开、放室温下冷却后用计算机评定测试样品的黄变级别
主要检测仪器
1、玻璃片(规格:100×40×3mm 数量:7)
2、耐汗渍色牢度仪
3、恒温烘箱
4、白度仪
5、pH计